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一叶黄金 > 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凤台之殇(下)

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凤台之殇(下)(2 / 2)

古时候,玉凤台以它碧水环流、绿树成荫和鸟语花香引来了一对美丽的凤凰。它们落在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上,做了窝,下了蛋。人们非常怀念寓意吉祥的凤凰,从此,便称那棵歇过凤凰的梧桐树为“凤凰树”,称长有凤凰树的土石台为“玉凤台”,称那条流经而又环绕玉凤台的水码头,称为“玉凤码头”,称玉凤台南面不远处的石拱桥为“玉凤桥”。

多年以后,人们又捐资在玉凤台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古玉凤台”,以斗大的字体竖排镌刻在一块厚重的花岗石上,再镶嵌于高大的庙门之上。走进庙门,抬头向上,可见大殿正梁上有“光绪十年重建”字样,相传始建于唐朝。

遥想当年,古玉凤台是南颐县境内著名的“六台十景”中的一台,既是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也是游览、避暑和疗养的佳处。自有了庙宇,就香客不断,游客不绝。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从清晨直到傍晚,庙里总是人山人海。有焚香烈烛、求签问卦、许愿还愿的,有舞龙灯、耍狮子、划旱船的,还有捏糖人、吹气球、卖花炮的,而更多的则是来逛庙会的。

到了农历三月三,则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学子穿着鲜艳的服装,擎着彩旗,敲着锣鼓,一路欢歌笑语,来这里踏青。即便在平时,也有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的游人。盛夏时节,还有一些游人来此小住,或避暑,或疗养,无不惬意。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文人骚客、各界名流、寺院高僧。他们在这里或驻足沉思,或畅游美景,或抒怀胸襟,或参经悟道,留下佳作跌出的珍贵墨迹。

奇怪的是,古玉凤台这座庙宇虽不算小,可道人并不多,连道长在内,一般不过五至七人。道人除了念经、打扫庭院、接待香客和游人之外,还种有一些薄田,管理一小片茶园,每年只在汛期到来之前,收获一季麦子和油菜。而茶树则常年碧绿,炒制的茶叶精致味醇,称为“玉凤禅茶”,并设有茶室一间,供香客和游人品茗。同时在庙宇两侧和庙后的土地上种些蔬菜、瓜果、药材和花卉之类,以供自用并接济乡民。但道人们信奉的道风犹存,道医精髓犹在。

道人常年泡制一些药酒,为周围村民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关节等病症,疗效甚佳,不收取分文。天热时,道人每天用菊花、金银花泡茶,供路人饮用。当古凤台周围被大水围困时,他们就自发为过往行人摆渡,提供方便,共渡难关。

因此,周围的村民都将古玉凤台奉为心灵的地理标志,哪怕少小离家直到两鬓斑白,即便远在天涯,也不会忘记儿时的古玉凤台。面对历经沧桑的玉凤台,他们都会勾起无限的思念和遐想。

历史不容忘记。有一年沮江发大洪水,洪水席卷着波涛汹涌而至,一泻千里,一夜之间,吞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十几户无亲可投的灾民,从上游乘木排漂流到了玉凤台。当灾民饥饿难忍,没有木材烧水做饭时,他们野蛮地举起刀斧,先是砍掉庙宇四周的树木,继而卸下门窗、砍下梁柱,日复一日,疯狂砍伐、粗暴拆卸,竟无人制止。附近有些灾民闻讯后,也动了歪心,于光天化日之下蜂拥而上……不到几天工夫,一座无限风光的古玉凤台便被毁得寸木不剩、片瓦不留,连树蔸也被挖得一干二净。残存的只有一座遍体鳞伤、光秃秃的土石台,古玉凤台惨遭劫难,面目全非,景象十分凄惨。

从那时至今,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古玉凤台仍然光秃秃、静悄悄、孤零零地躲在这个偏远之地,似乎远离尘世,亦很少有人光顾,渐渐被人遗忘,直至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农天一感叹道,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一种文化的磨损,令人扼腕叹息啊!

汪紫薇说,这么雄伟的一座庙宇,就这样毁于一旦,真是太可惜了!,,,,.netwww.xsbi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