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头发花白的老兵,此刻咧嘴笑着,而年轻士兵则笑得东倒西歪。他们的笑容充满了嘲讽、轻蔑,甚至是厌恶,甚至还有人露出凶狠的表情。
看到这一幕。
朱元璋也笑了起来。
他双手撑着下巴,挑衅地看着陈怀远。
他相信。
听到士兵们的回应,陈怀远应该明白,他并非不懂练兵,而是深得军心。
陈怀远笑了笑。
他缓缓来到朱允炆身边,平静地说:“殿下觉得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既然殿下想听,那我就简单讲讲。”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很多人以为这是形容谋士的,但实际上,对一位统帅也同样适用。”
“殿下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贤臣良将。”
“被称为军事家的人不多,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也涌现了不少。”
“从战国时期魏舒创立重步兵方阵开始,到孙武开创运动战、总体战,并且首次改良方阵和编制。”
“接着孙膑彻底奠定了兵器作战的格局,几乎改良和创造了所有基础武器的战斗阵型,比如刚才殿下展示的小队方阵、线列、圆阵、锥形阵等。”
“之后吴起在体制上实现了突破。”
“华夏从此建立了基层士兵选拔制度、职业军队制度、规范化训练制度,以及步兵训练模式。”
“再到刘邦的多线协同演练,韩信的步骑结合战术,项羽的编制化重骑兵。”
“.”
“他们每个人都在军事领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大明也有这样的人物,就是已故的中山王,徐达。”
“我对军事并不精通,但也有所了解。”
“所以只能说我是纸上谈兵,或者只会‘筑坚固堡垒,打僵硬战役’。”
“以我的浅薄眼光看,殿下连‘筑坚固堡垒,打僵硬战役’的能力都未完全掌握。”
“或许在殿下看来,陛下把殿下放在北平这样一个军事要地,足以看出陛下对您的重视与信任。”
“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陛下特意安排的呢?因为殿下现在更适合冲锋陷阵的角色,在战略布署方面,陛下从未考虑过与殿下商量,更没有想过赋予殿下战场决策权,殿下只需按照陛下的意愿行事即可。”
“剩下的事情,陛下会提前安排妥当。”
“这样的人物,大明军中多得是。”
“倒不是说殿下不行。”
夏子白的话语让朱瞻潜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冷冷说道:“身为统帅,自当遵从军令。”
“这难道还能成问题?”
夏子白微微一笑,慢慢走到军阵前,轻抚将士们的甲胄,笑道:“既然殿下好奇差距,那我倒要问问殿下了。”
“殿下在北平多年,也曾多次参与北征,敢问殿下对北胡军力了解多少?这些年是否绘制了详尽的草原地图?又或者在北平安插了多少眼线,买通了多少官吏?对北胡大营的驻扎地,是否有明确的情报?北胡的粮草运输线路,殿下可曾查探清楚?”
夏子白接连问了许多问题。
朱瞻潜脸色沉了下来。
这些问题,他根本回答不了。
他不过是个亲王,哪有能力收集到如此多的信息?
若是他真的掌握了这些情报,早就挥师北进了,又怎会留在北平练兵?
夏子白转身面向朱瞻潜,问道:“敢问殿下这些年对北胡做了些什么?除了参加北征,就没别的贡献了吗?殿下可是圣上亲自选定的边疆之王,与北胡接壤,常有小 ** ,殿下难道对自己对面的局势毫无自己的见解吗?”
朱瞻潜冷笑一声:“这当然不可能。”
“我对北胡附近的几个州府情况大致清楚,也了解那边的 ** 。”
夏子白点了点头,继续问道:“敢问殿下,是否推演过大军北进之事。”
“十万人北征,十五万人北征,二十万人北征,甚至更多,大明会如何布阵,可能在哪里发生决战。”
“又或者遇到遭遇战时,大军如何行动,如果受挫又该如何撤退,如何断敌粮道,如何拦截援军等,敢问殿下这段时间有没有推演过这些?”
夏子白的问题还在继续。
朱承晖脸色骤变。
额头上沁出冷汗。
他从未想到……
吕平急切地说道:“去年朝廷刚结束北征,短时间内不会再起战事,如今全军都在休整,殿下不必太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