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振作起来,问道:“眼前这道关怎么过?”
袁宗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鼓励面前这个承受巨大压力的少年天子:“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微臣相信陛下!”
内阁、礼部也没有再催嘉靖认孝宗为父,因为武宗宾天百日,梓宫仍未入山陵,朝廷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风光大葬武宗。
就这样拖到九月初,圣母蒋妃走运河临近通州,毛澄又为圣母从哪道门进北京、从哪道门进皇宫掉头发了,已经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礼部会议的初稿是让圣母走崇文门进城,走东安门进宫,还是按皇叔母的礼仪。
蒋妃行至通州,听到群臣居然逼嘉靖给孝宗当儿子,怒不可遏地大叫道:“我们母子就不应该来北京!他们还是人吗?居然夺走我唯一的儿子!”
嘉靖闻听汇报大哭不已,径直去找张太后,说道:“我不想母子分离!我情愿不做皇帝,与娘回安陆去!”
张太后慌了神,这个安陆来的少年也是有王牌的,如果把嘉靖逼太急了,朝会时嘉靖撕破脸皮当场宣布退位,不仅朝廷成为笑话,保不齐哪个藩王跟巡抚联手上京清君侧了。
张太后急忙把杨廷和找来,问道:“杨老先生,你推演一下,若嘉靖退位如何,不退位又如何?”
杨廷和也没有想到嘉靖有这样刚烈执拗的一面,从良乡开始,嘉靖就动不动拿皇位来拿捏自己!
不能让!杨廷和智珠在握,思虑片刻道:“若今上赌气退位,那只能断孝宗之嗣,从益王、汝王两人选其一继宪宗大统!”
益王汝王是宪宗之子,孝宗之弟。张太后心中绞痛,脱口而出道:“不可!老身怎么能从皇太后变成皇嫂!”
杨廷和点点头道:“另外,益王汝王均年过四十,性格心智早已成熟,当了皇帝后不会听我们劝的。”
两人无语。选武宗的子侄辈为皇帝给武宗继嗣已经晚了,总不能现编一个武宗立嗣的遗诏。
“两方各退一步吧!”张太后心中有点小得意。自从死了儿子,自己的地位陡然提升,内务供应也丰盛起来。只要皇帝与朝臣不断斗下去,最后只能找自己裁决。
双方各退一步的结果是蒋妃以皇母身份从北京正阳门进城经御道走大明门东侧门入宫,但是不能以太后的身份祭告宗庙。
张太后坐在慈庆宫御座上居高临下地看着给自己请安的蒋妃:从湖北道安陆府钟祥县乡下来的母子,身上都带着农村人的土气和别扭!人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怎么这对母子就一点不知道灵活变通呢!
“蒋妃呀!”太后语重心长说道:“天下女子,都学过马皇后徐皇后宝训。我们内宫后妃,虽说按太祖祖训都来自小门小户,但嫁入天家,自当识大体顾大局,为天下女子做个表率!”
蒋妃在袖中握住拳头,低眉顺眼回道:“老娘娘教训得是。”
“你既然进了皇宫,住在哪里呀?”
“臣妾住在清宁宫。”
正德在时,依制夏皇后是后宫之主,现在未婚的嘉靖来了,夏皇后变成皇嫂失去话语权,张太后辈份最大,暂摄后宫。
张太后漫声道:“那倒也不错。清宁宫的条件虽然差些,不过总好过王府。夏皇后已经从坤宁宫搬出来了,就在你住所附近,有没有去向皇嫂请安呀?”
蒋妃心中翻腾,忍住怒气道:“见过慈寿太后即去。”
“喔,老身这里很好,你去皇嫂那里吧!她怪可怜的,年纪轻轻就守寡,你说话注意些。”
蒋妃回到清宁宫再也遏制不住愤怒。臊眉耷眼跑一圈下来受气不说,清宁宫的供奉远远没有兴献王府后宫好,也比不上张太后、夏皇后的院子。
晚上嘉靖来晨昏定省时,蒋妃流着泪道:“你当了皇帝,就不要娘了么?”
嘉靖对天发誓道:“孩儿什么人,娘亲不知道么?没有人能将我们母子分开!”
蒋妃抽抽嗒嗒问道:“看话本小说,当皇帝的人都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怎么到你们朱家这里就不灵呢?你皇兄天天被大臣挤怼,换了你还是这样!俗话说,秦桧都有仨相好!难道就没有大臣站在你这边?”
站在嘉靖这边的大臣还是有的,新科进士张璁认为大礼议未定,十一月份又上疏曰《大礼或问》。
这份奏疏长篇大论,有上千字。其条理清楚论据充分,引经据典无不恰当。张璁超一流的思维能力、文字水平展示无遗。
奏疏开头直接说:今之典礼议者,必以我皇上宜考孝宗,而以兴献王为叔父。谓之崇大统也。实则割私恩也!
接着张璁理清宪宗以来的统绪,认为嘉靖继的是祖宗之统。如果皇位非要继嗣,为什么不继武宗之嗣?
最后张璁表示:璁不敢为终身谋也!夫礼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入于禽兽!璁惧夫礼之失也,故不敢为终身谋也!”
嘉靖把《大礼或问》连读三遍,令司礼监将其全文列入邸报,传之天下。
蛰居镇江的杨一清看到《大礼或问》,叹息道:“张璁的说法如同圣人之言,没有人可以改变的!”
但是杨廷和显然不认可张璁的言论近于圣人大义,此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尚书刘春病故,罗钦顺接了刘春的位置,詹事府学士兼礼部尚书石珤当上了吏部尚书。石珤未等张璁观政期满,一纸调令把张璁打发去南京礼部任七品主事。
正德的梓宫终于进入山陵,正德十六年从此划上句号。杨廷和正式做出妥协,允许在嘉靖元年的新年诏书中,嘉靖可以承认老兴献王和蒋妃为父母,并尊称为兴献帝和兴献后;但同时嘉靖还必须称孝宗为“皇考”,意思是将嘉靖帝血缘和社会身份两个维度的父母区分开来。
杨廷仪继续受到御史的弹劾,眼看当不了兵部尚书。不得已,嘉靖把南京的乔宇调到北京任兵部尚书,把杨廷仪调到工部任侍郎。
杨廷仪品级没变但降了官场地位。为了弥补杨廷仪的心理创伤,嘉靖荫杨廷仪之子为国子监监生。
议礼事件似乎结束了,群臣见嘉靖不再折腾,纷纷松口气。
这个时候,湖广巡抚席书上疏建议说:致仕的原阁老杨一清有临事发奇之才,有折冲御侮之略。在中央能处理大事,在边镇能决策机宜!应该起复杨一清经略西北。
朝臣都知道席书是第一个投靠嘉靖的。席书收到朝廷发出的正德遗诏后,第一时间派幕僚快马前去兴献王府通知守丧中的嘉靖。
此人远在湖广居然能揣摩到嘉靖的心思,不消说,日后必定前程似锦。
杨一清回到内阁,是不是嘉靖要继承正德遗志,整军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