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平原君赵胜派使者前往春申君府上。春申君以上等宾客的规格款待来使。这位赵国使者想在楚人面前炫耀一番,他用玳瑁制作发簪,还用珠玉装饰刀剑的鞘。可当他见到春申君的三千多门客时,不禁大为惭愧。原来,春申君的上等门客竟都穿着缀有明珠的鞋子。此后,春申君采纳门客的建议,向北兼并了邹、鲁之地,任用贤能的荀卿为兰陵令。在荀卿的治理下,楚国修订政法、训练士兵,国力再度强盛起来。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也有新的动向。秦昭襄王与齐国、楚国结盟后,派大将王龁率领军队攻打韩国。秦军从渭水运送粮草,一路东行进入河洛地区,为前线部队提供充足的军饷。很快,秦军攻克野王城,致使上党与外界的往来道路被切断。上党守臣冯亭与当地官员、百姓商议:“秦国占据野王,上党恐怕很快就不再属于韩国了。与其投降秦国,不如归附赵国。秦国若因赵国得到上党而发怒,必然会将兵锋转向赵国。赵国一旦遭受攻击,必定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患难与共,就有能力抵御秦国。” 于是,冯亭派使者带着书信和上党地区的地图,前往赵国,献给赵孝成王。(这一年是赵孝成王四年,周赧王五十三年。)
赵孝成王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穿着一件左右不对称的衣服,有一条龙从天而降,他骑上龙,龙便飞向天空,可还没飞到天上就坠落下来。此时,他看到身旁有金山、玉山两座,光芒耀眼夺目。孝成王醒来后,召见大夫赵禹,将梦境告知他。赵禹解梦道:“不对称的衣服,意味着合并;骑着龙上天,是飞黄腾达的象征;坠地则预示着获得土地;金玉堆成山,表明货财充裕。大王眼下必定会有拓展领土、增加财富的喜事,这个梦大吉大利。” 孝成王听了很高兴,又召来筮史敢为他占卜。筮史敢却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不对称的衣服,代表残缺;骑龙上天却中途坠落,说明事情容易中途生变,空有其名;金玉成山,看似美好却无法实际使用。这个梦不吉利,大王务必谨慎行事!” 孝成王心中更倾向于赵禹的说法,对筮史敢的话不以为然。
三天后,上党太守冯亭的使者抵达赵国。孝成王打开书信,上面写道:“秦国攻打韩国形势紧迫,上党眼看就要落入秦国之手!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不愿归附秦国,而愿意归附赵国。臣不敢违背大家的意愿,谨将所管辖的十七座城,郑重地献给大王。恳请大王接纳!” 孝成王看完大喜,说道:“赵禹所说的广地增财之喜,今日果然应验了!” 平阳君赵豹却进谏道:“臣听说,无故获得的利益,往往是灾祸的根源,大王切勿接受。” 孝成王不解地问:“百姓畏惧秦国而心向赵国,所以前来归附,怎么能说是无故呢?” 赵豹解释道:“秦国像蚕食桑叶一样逐步侵占韩国土地,攻下野王,切断了上党与外界的通道,自认为上党已是囊中之物,能轻易得到。如今上党突然归了赵国,秦国怎会甘心?秦国辛苦耕耘,赵国却坐收渔利,这就是臣所说的‘无故之利’。而且,冯亭之所以不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献给赵国,分明是想把灾祸转嫁到赵国,以缓解韩国的困境。大王为何不仔细思量呢?” 孝成王却不认同赵豹的观点,又召来平原君赵胜,让他决断此事。赵胜说:“出动百万大军,攻打他国,历经多年,也未必能夺得一座城池。如今不费一兵一卒、一粒粮食,就能得到十七座城,这是天大的利益,绝不能错过。” 孝成王说:“您这话正合我意。” 于是,派平原君率领五万士兵,前往上党接收土地。孝成王封冯亭为三万户侯,封号华陵君,并让他继续担任上党太守。上党的十七位县令,也各封三千户,皆可世袭侯爵。
冯亭得知这个消息后,闭门痛哭,拒绝与平原君相见。平原君坚持求见,冯亭无奈道出心声:“我有三件不义之事,无颜见使者。作为守土之臣,不能以死殉国,这是第一件不义;未得君主命令,擅自将土地献给赵国,这是第二件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来换取个人富贵,这是第三件不义。” 平原君感叹道:“真是忠臣啊!” 在冯亭家门口守候了三天,冯亭被他的诚意打动,这才出来相见,依旧泪流不止,并表示愿意交割土地,请求另选良将镇守。平原君再三安抚:“您的心事,我已明白。您若不继续担任太守,无法抚慰官吏和百姓的期望。” 冯亭这才继续留任,却坚决不接受封赏。平原君即将离开时,冯亭叮嘱道:“上党归附赵国,是因为无力独自对抗秦国。希望公子向赵王奏明,尽快派遣大量士兵和名将,做好抵御秦国的准备。”
平原君回到赵国,向赵王复命。赵王设宴庆祝得到上党之地,随后开始商议派兵之事,但尚未做出最终决定,秦国大将王龁就已经进兵围困上党。冯亭坚守了两个月,赵国的援兵仍未赶到,无奈之下,只好率领当地官吏和百姓逃往赵国。此时,赵王已任命廉颇为上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救援上党。廉颇行军至长平关,与冯亭相遇,才得知上党已经失陷,秦军日益逼近。于是,廉颇在金门山下扎营筑垒,东西两侧各设数十座营寨,宛如繁星罗列。他又另外分兵一万,让冯亭驻守光狼城;分兵两万,由都尉盖负、盖同分别率领,驻守东西二鄣城;还派遣裨将赵茄前去侦察秦军动向。
赵茄率领五千士兵,出长平关外侦察,大约前行二十里,恰好与前来侦察的秦将司马梗相遇。赵茄见司马梗兵力较少,便贸然上前挑战。双方正在交锋之际,秦国的第二哨张唐率兵赶到。赵茄顿时心慌意乱,手脚不听使唤,被司马梗一刀斩杀,赵军士兵也惨遭屠戮。廉颇得知前哨战败,立即传令各营寨,务必用心坚守,切勿主动与秦军交战。同时,他让士兵在营地深挖数丈,引来泉水注入,军中众人都不理解此举的用意。
王龁率领大军抵达后,在距金门山十里处安营扎寨。他先分兵攻打东西二鄣城,盖负、盖同出战均告失败,最终战死。王龁乘胜进攻光狼城,司马梗奋勇当先,率先登上城墙,秦军随后一拥而上。冯亭再次战败,逃到金门山大营,廉颇接纳了他。秦军又来攻打赵军营垒,廉颇传令:“擅自出战者,即便获胜也要斩首!” 王龁久攻不下,于是将营地前移,逼近赵军,与赵军营地仅相距五里。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始终坚守不出。王龁感叹道:“廉颇是老将,行军谨慎稳重,难以撼动。” 偏将王陵献计说:“金门山下有条溪流,名叫杨谷,秦赵两军都从这条溪流取水。赵军营地在溪流南岸,而秦军营地在溪流西岸,水从西向东流。如果截断这条溪流,让水不再东流,赵军就会无水可汲,不出数日,军队必然大乱。趁乱出击,定能大获全胜。” 王龁觉得此计可行,便让士兵将杨谷的水流截断。直到如今,杨谷仍被称为绝水,便是因此事而来。然而,王龁没想到,廉颇早已提前深挖坑洞,储存了足够的水源,日常用水绰绰有余。
秦赵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四个月,王龁始终无法与赵军交战,无计可施之下,他派使者回秦国,向秦王报告战况。秦王召来应侯范睢商议对策,范睢说:“廉颇经验丰富,深知秦军强大,所以不轻易出战。他认为秦军远道而来,无法长期作战,企图拖垮我们,再趁机反击。如果不除掉廉颇,赵国难以攻克。” 秦王问:“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廉颇离开呢?” 范睢屏退左右,低声说:“要除掉廉颇,必须使用‘反间计’,如此这般…… 不过,这至少需要花费千金。” 秦王十分高兴,立刻拿出千金交给范睢。
范睢派自己的心腹门客,从小路潜入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身边的人,散布流言说:“赵国将领中,数马服君赵奢最为出色,听说他的儿子赵括比父亲还要勇猛,若让赵括为将,秦军必定难以抵挡!廉颇年老胆怯,屡战屡败,已经损失了三四万赵国士兵,如今被秦军逼迫,不久后就会投降。” 赵王此前已听闻赵茄等人被杀,接连丢失三座城池,便派人前往长平,催促廉颇出战。但廉颇坚持 “坚壁清野” 的策略,不肯出战,赵王原本就对他的怯战心生怀疑,如今听到身边人传播的这些流言,信以为真。于是,赵王召见赵括,问道:“你能为我攻打秦军吗?” 赵括自信满满地回答:“秦国若派武安君白起为将,我还得好好谋划一番;像王龁这样的将领,根本不值一提。” 赵王好奇地问:“为何这么说?” 赵括解释道:“武安君多次率领秦军作战,先是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又攻打魏国,夺取大小六十一座城池;接着向南攻打楚国,攻克鄢郢,平定巫黔;之后再次攻打魏国,赶走芒卯,斩首十三万;还攻打韩国,攻克五座城池,斩首五万;又斩杀赵将贾偃,将两万赵军沉入河中。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名远扬,军士们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我若与他对阵,胜负大概各占一半,所以还需要精心谋划。而王龁刚担任秦国将领,见廉颇怯战,才敢深入赵国境内。若遇到我,他就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我定能迅速将其扫平。”
赵王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任命赵括为上将,赐予他黄金和彩帛,让他持符节前往长平,取代廉颇,并增派二十万精锐部队。赵括检阅完军队后,带着赏赐的金帛回到家中,拜见母亲。母亲问他:“你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命,告诫你不要担任赵国将领,你如今为何不推辞呢?” 赵括回答:“不是我不想推辞,只是朝中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 母亲于是上书劝谏赵王:“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得灵活变通,并非将才,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征!” 赵王召来赵括的母亲,亲自询问缘由。母亲说:“赵括的父亲赵奢担任将领时,得到的赏赐都分给了军中官吏;从接受任命的那天起,就住在军营里,从不关心家中事务,与士兵同甘共苦;每做一件事,必定广泛征求众人意见,从不独断专行。如今赵括一当上将领,就面向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官吏都不敢抬头看他;得到的赏赐,都拿回自己家中。作为将领,怎能如此?赵括的父亲临终时,曾告诫我说:‘赵括若担任将领,必定会使赵军战败!’我牢记他的话,希望大王另选良将,千万不能任用赵括!” 赵王说:“我的心意已决。” 母亲又说:“大王若不听从我的建议,倘若赵括兵败,恳请大王不要牵连我的家人。” 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赵括率领军队离开邯郸,向长平进发。
再说范睢派去的门客,仍留在邯郸,仔细打探消息,将赵括对赵王说的话、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以及择日启程等情况,全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门客连夜赶回咸阳,向范睢报告。秦王与范睢商议:“看来非武安君白起不能解决此事!” 于是,秦王改派白起为上将,王龁为副将,并传令军中,务必严守白起担任主将的消息,“有人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首!”
赵括抵达长平关后,廉颇验过符节后,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赵括。然后,廉颇独自率领一百多名亲信士兵,返回邯郸。赵括一上任,就将廉颇制定的规章制度全部更改,把各个军垒合并成一个大营。当时冯亭也在军中,他坚决劝谏,赵括却不予理睬。赵括还撤换了原来的将领,换上自己带来的将士。他严令全军:“秦军若来进犯,大家务必奋勇争先。若取得胜利,就要乘胜追击,务必让秦军片甲不留!”
白起进入秦军后,听闻赵括更改了廉颇的军令,便先派三千士兵出营挑战。赵括立即派出一万人迎战,秦军佯装大败,纷纷逃了回去。白起登上壁垒,观察赵军的动向,对王龁说:“我知道如何取胜了!” 赵括打了胜仗,不禁手舞足蹈,派人前往秦营下战书。白起让王龁回复:“明日决战。” 随后,秦军退军十里,在王龁之前的屯兵之处重新扎营。赵括见状,高兴地说:“秦军怕我了!” 于是,他下令杀牛犒劳士兵,并传令:“明日大战,一定要生擒王龁,让诸侯们看看笑话!”
白起安营扎寨完毕,召集众将听令。他派将军王贲、王陵率领一万人列阵,与赵括的军队轮流交战,只许败不许胜,目的是引诱赵军前来攻打秦军壁垒,只要做到这一点就算立功。又命令大将司马错、司马梗各率领一万五千士兵,从小路绕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的粮道。再派大将胡伤率领两万士兵,屯驻在附近,只等赵军打开营门追逐秦军时,立即杀出,将赵军截成两段。还派大将蒙骜、王翦各率领五千轻骑兵,负责接应。白起与王龁则坚守老营。这正是:“安排地网天罗计,待捉龙争虎斗人。”
赵括下令,军中四更做饭,五更结束,天亮后便整队前进。大军刚行进五里,就遭遇了秦军,双方迅速摆开阵势。赵括派先锋傅豹率先出战,秦将王贲迎战。两人激战约三十回合,王贲佯装不敌,转身败逃,傅豹见状,立即率兵追击。赵括又派王容率军前去支援。王容遭遇秦将王陵,双方刚交手几个回合,王陵也佯装败退。赵括见赵军接连取胜,心中大喜,亲自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冯亭赶忙劝谏:“秦人狡诈,他们的败退恐怕有诈,元帅切不可贸然追击!” 然而,赵括此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冯亭的劝告,一路追击了十多里,直逼秦军营垒。王贲、王陵绕着营垒逃窜,秦军紧闭营门,拒不出战。
赵括见状,传令全军一起攻打秦营,连续攻打了数日,秦军防守严密,赵军始终无法攻破。赵括派人催促后军,让他们移营前来,一同进攻。这时,赵将苏射骑着快马赶来报告:“后军被秦将胡伤带兵冲出来拦住,无法前来会合!” 赵括勃然大怒:“胡伤如此无礼,我定要亲自前去收拾他!” 他一边派人打探秦军的动向,一边得知:“西路秦军源源不断,东路却不见敌军。” 于是,赵括指挥大军转向东路行进。可刚走了不到二三里,大将蒙骜率领的秦军突然从斜刺里杀出,大声喊道:“赵括,你已中了我武安君的计谋,还不赶快投降!” 赵括怒火中烧,手持长戟,欲与蒙骜决战。偏将王容挺身而出:“元帅不必亲自动手,让我来建功!” 说着,王容便与蒙骜展开激战。此时,王翦率领的秦军也赶到了,赵军损伤惨重。赵括见难以取胜,只好鸣金收兵,找了一处水草丰茂之地安营扎寨。
冯亭再次进谏:“军队士气正盛时应乘胜出击,如今我军虽初战失利,但只要奋力拼杀,仍可撤回本营,合力抗敌。若在此安营,将会腹背受敌,日后再难突围!” 但赵括依旧不听,下令军士修筑长垒,坚守不出。他一面飞速上奏赵王,请求援兵;一面催促后队运送粮饷。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运粮的道路早已被司马错、司马梗带兵截断。白起率领的大军挡住了赵军的前路,胡伤、蒙骜等大军又截断了赵军的后路。秦军每日打着武安君白起的旗号,劝赵括投降。赵括此时才知道,白起真的在军中指挥,顿时吓得心胆俱裂。
再说秦王收到武安君的捷报,得知赵括的军队被困在长平,亲自前往河内,下令征发所有百姓家的壮丁,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从军。这些壮丁被分路去抢夺赵军的粮草,阻拦赵国的救兵。赵括的军队被秦军围困了四十六天,军中粮草断绝,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以人肉为食,赵括对此毫无办法,根本无法制止。无奈之下,赵括将军队分成四队:傅豹率领一队向东突围,苏射率领一队向西突围,冯亭率领一队向南突围,王容率领一队向北突围。他吩咐四队同时击鼓,全力夺路杀出,只要有一路突围成功,就招呼其他三路一同撤退。
然而,武安君白起早已预先挑选好弓箭手,环绕着赵军的营垒设下埋伏,但凡有赵军从营垒中冲出来,不论士兵还是将领,一律射杀。赵军的四队人马,连续突围了三四次,都被秦军的箭雨射了回来。又过了一个月,赵括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他挑选了五千名精锐士卒,让他们都穿上厚重的铠甲,骑着骏马。赵括手持长戟,一马当先,傅豹、王容紧跟其后,试图强行突围。王翦、蒙骜两位秦将一齐迎战,赵括与他们大战了几个回合,却始终无法突破重围。他想要撤回长垒,不料战马突然失蹄,将他掀翻在地,赵括随即被秦军乱箭射中,当场身亡。赵军顿时大乱,傅豹、王容也都战死。苏射带着冯亭一起逃跑,冯亭绝望地说:“我三次劝谏元帅,他都不听,才导致如今这般下场,这是天意啊!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说完,便自刎而死。苏射侥幸逃脱,前往胡地。
白起竖起招降旗,赵军士兵纷纷放下武器,脱下铠甲,跪地投降,高呼 “万岁”。白起让人砍下赵括的首级,带到赵军营地招抚剩余的士兵。赵军营地中还有二十多万军士,他们听闻主帅被杀,无人敢出来抵抗,也都纷纷表示愿意投降。赵军的铠甲、兵器堆积如山,营地中的辎重财物,也都被秦军缴获。
白起与王龁商议:“之前秦国已经攻下野王,上党本就在我们掌控之中,可那里的官吏和百姓并不愿意归附秦国,而是心向赵国。如今先后投降的赵军,加起来将近四十万之多,倘若他们日后突然反叛,我们该如何防范?” 于是,白起将降卒分为十营,派十名将领分别统领,又调配二十万秦军监督,还赐给他们牛肉和美酒,宣称:“明日武安君将挑选赵军,凡是上等精锐、能征善战的,发给武器,带回秦国,随军出征;那些年老体弱、胆小怯懦的,都放回赵国。” 赵军士兵听后,都十分高兴。
当晚,武安君秘密向十名将领传达命令:“一更时分,所有秦军都要用白布裹头。凡是头上没有白布的,就是赵军,格杀勿论。” 秦兵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起来。赵军降卒毫无防备,又没有武器,只能束手就擒。那些逃出营门的,也被蒙骜、王翦等人率领的巡逻秦军抓获斩杀。四十万赵军,一夜之间全部被屠戮殆尽。鲜血汩汩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杨谷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直到如今,这条河仍被称为丹水。武安君将赵军士兵的头颅收集起来,堆放在秦军营垒之间,形成一座小山,称为头颅山。后来,人们又在山上修筑高台,这座高台高耸入云,也被称为白起台。(台下就是杨谷。)
后来,大唐玄宗皇帝巡游至此,看到这一幕,不禁凄然长叹,命令三藏高僧设水陆道场,超度被坑杀士卒的亡魂,因此将这条山谷命名为省冤谷。这都是后话了。史官曾写诗感叹:
高台百尺尽头颅,何止区区万骨枯!
矢石无情缘斗胜,可怜降卒有何辜?
总计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杀和俘虏赵军四十五万人,连王龁先前接受投降的赵军,也都被诛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较小的士兵,没有杀害,将他们放回邯郸,让他们宣扬秦国的军威。赵国的命运将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